讓時間有了形狀: 青瓷袴腰香爐 系列 ‧ 名匠 諏訪蘇山 造 _ 難得一見 ‧ 香道具 ‧ 香爐
香讓時間有了形狀,其內涵使人參之不盡,悟之更深。本次向您介紹【 青瓷袴腰香爐 】系列‧ 名匠 諏訪蘇山 造 _ 難得一見 ‧ 香道具 ‧ 香爐
文化與香之間有著千絲萬縷微妙的密切關係。香味的記憶最能連結情感,像是舊書店裡的氣息或情人散發的味道,總能喚醒記憶中熟悉的記憶,串連起感動的瞬間。
因此能挑動人們細膩思緒的香,從古至今,無論東西方,對於香味的追求從未間斷過,它的美學及深度已超越時空與國界,是心靈共通的語言。
「清晨開卷坐幽窗,深注爐煙一縷香」_宋.李綱
經典漢族香文化,始於春秋戰國,從秦漢兩朝,至南宋時期,逐漸趨於完備。宋代文人才子四雅藝「焚香、飲茶、插花、掛畫」透過視覺、味覺、嗅覺創造豐富多彩的藝文活動,來鑑賞體悟,品味生活,趣意盎然。
唐宋時期「香」傳入日本,這時期文化繁盛,文人多以香氣或茶事作為寫作的題材。後來,融合美學、價值與思維模式,薰香演變成按一定方式的品香,慢慢形成日本的「香道」,與茶道、花道並稱「三雅道」。
常言「感陽氣而生者香」。古人也用焚香來祛穢療疾、抑制黴菌、驅除穢氣。利用天然草藥燃燒發出的氣味,免疫避邪、殺菌消毒、保存食物、屍體防腐、行宗教禮儀、提神益智、消除緊張、養生保健等諸多用途。
由香入道,共度芳菲年華。香道賦予藝術靈魂精神,穿越時光隧道,追慕前賢,領略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美學,感悟古今,體會與大自然的清靜和合。在喧囂繁忙的都市生活中,偷得浮生半日閒。
品茗聞香,怡情養性,為內心尋一份幽靜安寧,擺脫外界虛名浮利,回歸自我認知與探究。在裊裊輕煙中靜觀不語,體會澹泊高遠,追求超然物外的尋常心。靜心契道,品味審美,調和身心,蕩滌塵垢,安然自得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的澄明心境。
悠遠彌香,誠意方殷
松閣之下,午睡初足。晴窗搨帖,一爐初熱,香靄馥馥撩人。洗塵輕吟,啜茗焚香,以薰心熱意。縷縷千年香滋潤著歷代雅士之心。
聞香、品茶、看書、寫字,香爐都可相伴席間。在明代《茗譚》這本書就寫到:「品茶最是清事,若無好香在爐,遂乏一段幽趣。焚香雅有逸韻,若無名茶浮碗,終少一番勝緣。是故,茶香兩相為用,缺一不可,饗清福者能有幾人?」記載焚香伴茶之風,古今共享,茶與香相得益彰。
茶與香兩者都是匯集天地日月精華的產物,品香之際,啜一口茶,當清泉流過喉間,香味融入茶味,由內而外散發清韻,滌盪迴腸。於有形與無形之間調息,直通心竅,讓品茗過程更富美感,不失為一種美好享受。
香爐置於茶席之上,焚香把盞,三五好友相聚雅集,將文化、品味、健康共聚。蘊生活情致,陶冶情操,以禪悅心共敬世間萬物,感受來自大地的純淨美好,清心暢懷,養神舒心。
「一炷煙消火冷,半生身老心閒。」_宋‧蘇軾
香爐是最常見的香道具,其型各異。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代的「鼎」。早期鼎爐是種祭祀用具或用以烹煮食物的生活器具,真正用以焚香的薰爐出現在漢代。
青瓷袴腰香爐系列均口沿平折,直頸,鼓腹,爐身厚實,釉色柔和光潔,溫潤儒雅。整體造型是對古代青銅器「鼎」致敬所作,故有三足。
特徵在於腰部側面似「袴」的線條,清楚地延伸到足底,三足足底呈經典五角形。
各件香爐底均有清楚款印「蘇山」,純銀頂蓋做不同鏤空設計,虛實有致,可讓足夠的空氣進入,充分燃燒。在席間徐徐燃起輕煙裊裊,心定氣靜,禪心自若。
從中國流傳過來的青瓷在日本皆被視為珍寶
初代諏訪蘇山(1851-1922)出生於武士世家。曾在薩摩燒名匠錦光山門下工作,明治39年(1906)獨立開業,在京都築窯,長年研究青瓷、白瓷而馳名。明治43年(1910)在日英博覽會受賞,此後在國內外獲獎無數。大正6年(1917)被任命為帝室技藝員。從明治末年到大正期間以青瓷蘇山或者蘇山青瓷被稱頌且風靡一世。經過第二代到第三、四代的蘊涵,都合乎蘇山青瓷的風格。
二代諏訪蘇山(1890-1977)是初代蘇山親弟弟好直的二女兒。是初代蘇山的養女、在初代蘇山的指導下學習做陶藝術。大正11年(1922)正式命名為二代諏訪蘇山。
三代諏訪蘇山(1932-2005)是二代諏訪蘇山的親弟弟米澤蘇峰的次男,昭和7年誕生於京都。是二代蘇山的養子。昭和30年(1955),從京都市立藝術大學陶瓷器科畢業。昭和35年成為帝室技藝員諏訪蘇山的繼承人,並陸續得到各式大獎。昭和45年(1970)正式命名為三代諏訪蘇山。三代蘇山以傳統的技法為基礎,將優雅的清澄釉調作為自己的獨特風格。
四代諏訪蘇山(1970-迄今)是三代諏訪蘇山的第三個女兒,昭和45年(1970)生,名叫公紀。母親弘子是十二代中村宗哲,為千家十職的塗師。平成14年(2002)正式命名為四代諏訪蘇山。
詠香情懷,宜韻惟馨
輕煙翻飛出爐,若隱似現,香氣細如柔絲,瀰漫空氣。在氤氳芳香的氣息中有助激發人的靈感,增添許多藝術氛圍。人們常用「香」來描繪美好事物,並賦予它文化藝術精神。
對坐清淡,乃文人雅興。上至皇帝,下至士大夫,都對於焚香熏室內雲煙繚繞之韻,頗以為樂。黃庭堅還曾稱讚香有許多好處,其中「常用無礙」即能體現古人對香的重視與依賴。又,歷代最廣為人熟知的趣事便是流傳的蘇黃佳話。
宋代大文豪蘇軾寫過〈和黃魯直燒香〉二首給黃庭堅。黃庭堅看過後也用詩回覆蘇軾,便寫了〈子瞻繼和復答〉二首。此處黃魯直即是黃庭堅,二人焚香雅事,字裡行間十分逗趣,成為千古美談。
唐代文學家羅隱在〈香〉一詩裡寫道:「憐君亦是無端物,貪作馨香忘卻身。」在現存的詩中,常見所謂:「茗碗薰爐」。處處可見文人雅士對於焚香靜坐間觀雲變現之感。在書齋讀書時,最宜焚香醒神。香乃為伴讀「靜友」,焚一爐香,眼觀翰墨,手握秋毫,耳聞雅談,文人韻事,沒過於此。
境燃原芳,古長不衰
一鼎香爐,輕煙曲徑。爐之靜,煙之動,細觀動靜之間,漸入平和,心靜踏實。凝結時間與機緣,香文化結合哲學、文化、美學等思想,豐富內涵,體現中華香文化之高雅純粹。
前人為生活增添閒情逸趣,在香氣中洗滌塵埃,讓芳香沁人心脾。在呼吸吐納間得到寧靜,以香為載體,溫潤生活的這份雅事,淨化心緒與昇華情感,一種靜謐的氛圍瀰漫開來,不再是尋常滋味。
雅物難尋,難得一見。此三件青瓷袴腰香爐,乃為名家匠心打磨香道具。香爐作為承托香道之器,將生活美學淬煉在意境裡,焚香之趣,在於無論外界如何喧囂,只要一縷輕煙升起,就足以撫慰疲憊之心。
若有似無的香味,無論在何處,都能淨化思緒,愉悅人心,淡忘煩惱,消除疲勞。新年期間,選個雅致別趣的香道具,點上喜歡的香,迎接好美新氣象,此時情緒此時天,無事小神仙。
「一見」是引領東方美學願景的品牌,以全方位設計人的角度,分享值得珍藏的文人服飾、穿戴藝術設計、手工藝品、文玩古物,全部以純手工打造,且獨有一件(一見),發揚底蘊深厚的唐宋文化,以美的驚嘆號點綴日常生活。
青瓷袴腰香爐系列目前位在台北萬豪酒店中城廣場1樓(樂群二路199號1樓)。櫃位上還有許多雅緻且都只有一件的各式 香道具 、 香爐 、 爐蓋 。期待您的蒞臨。